
12月11日,中信银行郑州红专路支行工作人员正在帮助老人办理业务。聂冬晗王竟成摄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人民群众对适老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记者王昺南李鹏
“让老年人更好地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一直备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如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
那么,我省金融机构如何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提升适老服务水平,推出了哪些针对老年客户的金融产品?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更温暖了上门办理开启“绿色通道”
“农行的工作人员直接上门服务,帮我母亲履行完了取款手续,真是太感谢了。”12月6日,夏邑县的靳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
靳先生的母亲已经70多岁,曾在中国农业银行商丘夏邑县支行东郊分理处办理过一笔存款,如今她因事故住院,无法去银行修改个人信息。
该网点工作人员刘冰了解情况后,主动前往医院,在病床前完成拍照、签字确认等程序后,办理了委托授权手续,让老人及时拿到了治病钱。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中牟农商银行。中牟农商银行刘集支行营业厅内,一位李大娘心急如焚,她的焦虑来之一张社保卡。
家住绿博一号社区的李大娘的老伴儿因行动不便,社保卡密码忘记后,始终未到银行进行挂失重置。如今,老伴儿腿疾发作,急需用钱,社保卡却没法使用。
得知情况后,该行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大娘的情绪,一边迅速组织专人携自助终端前往大娘家中,核实客户身份、填写办理业务单页,整个过程干脆利落,解了李大娘的燃眉之急。
在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之外,我省各大银行关爱老年人的网点设施也正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无障碍坡道、轮椅、爱心专座、老花镜、医药箱、血压仪等人文关爱设施随处可见。防滑地垫、爱心雨伞、降温凉茶、爱心团扇……让前来办理业务的老年人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银行服务的情怀与温度。
更贴心了金融服务有了“老年专属”
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老年人虽然也在使用智能手机,却往往对复杂的手机操作仍无所适从。对于“愿意用但不太精通智能服务”的老年群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金融服务体系和服务细节,让他们能够充分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中信银行专为老年客户打造的“幸福+”服务体系全面升级,推出养老财富规划组合。同时,该行在信用卡APP全面上线“幸福+”俱乐部,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借记卡和信用卡手机APP均专设老年客户服务专区的银行。
为方便老年人学习使用,中信银行在“幸福+”俱乐部“幸福+学院”专区上线60多个视频学习课件,手把手教老年朋友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帮助他们享受智能科技的发展成果。
作为国有大行,工商银行根据老年客群的核心金融需求与“不会用、不敢用”智能服务等难题,专门优化了手机银行功能,有效降低了老年客户的使用门槛。
在操作体验方面,工行手机银行对55岁以上老年客户自动提示切换至“幸福生活版”,并对版本业务流程、页面字号大小、语音双向交互等进行了优化升级。
在亲情互动方面,支持子女通过亲情账户等功能协助父母进行操作,并推出“一键求助”功能,方便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截图向子女咨询。
更智能了科技开启“银发蓝海”
中国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1.07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持有商业保险保单,老年人商业保险渗透率为41%。老年人保单件数2.26亿件,占保险业全部保单件数的11%。而“十三五”期间,老年人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万亿元,承保人次、保费收入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投保积极性明显提高。
科技赋能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需求,为保险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老年保险渐成蓝海。
科技普惠,适老先行。中国人寿加快智慧适老,创新上线“尊老版”寿险APP,如支持超60周岁客户一键切换“尊老”模式,增大图标文字,界面简洁,让老年客户“看得清”;增强应用交互,支持语音播报,海量资讯即时朗读,让老年客户“听得懂”等,逐步探索让老年人搭上智能化的快车。
同时,立足河南省老龄人口大省的实际情况,河南省银保监局也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银行保险机构适老化金融服务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在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过程中,要兼顾老年人需求,坚持“两条腿”走路。仍要尊重老年客户业务办理习惯,保留且进一步升级改造传统服务窗口,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纸质存折、存单、保单等老年人熟悉和习惯使用的服务方式。
适老服务彰显“金融温度”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人民群众对适老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12月11日,中信银行郑州红专路支行工作人员正在帮助老人办理业务。聂冬晗王竟成摄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人民群众对适老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记者王昺南李鹏
“让老年人更好地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一直备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如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
那么,我省金融机构如何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提升适老服务水平,推出了哪些针对老年客户的金融产品?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更温暖了上门办理开启“绿色通道”
“农行的工作人员直接上门服务,帮我母亲履行完了取款手续,真是太感谢了。”12月6日,夏邑县的靳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
靳先生的母亲已经70多岁,曾在中国农业银行商丘夏邑县支行东郊分理处办理过一笔存款,如今她因事故住院,无法去银行修改个人信息。
该网点工作人员刘冰了解情况后,主动前往医院,在病床前完成拍照、签字确认等程序后,办理了委托授权手续,让老人及时拿到了治病钱。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中牟农商银行。中牟农商银行刘集支行营业厅内,一位李大娘心急如焚,她的焦虑来之一张社保卡。
家住绿博一号社区的李大娘的老伴儿因行动不便,社保卡密码忘记后,始终未到银行进行挂失重置。如今,老伴儿腿疾发作,急需用钱,社保卡却没法使用。
得知情况后,该行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大娘的情绪,一边迅速组织专人携自助终端前往大娘家中,核实客户身份、填写办理业务单页,整个过程干脆利落,解了李大娘的燃眉之急。
在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之外,我省各大银行关爱老年人的网点设施也正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无障碍坡道、轮椅、爱心专座、老花镜、医药箱、血压仪等人文关爱设施随处可见。防滑地垫、爱心雨伞、降温凉茶、爱心团扇……让前来办理业务的老年人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银行服务的情怀与温度。
更贴心了金融服务有了“老年专属”
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老年人虽然也在使用智能手机,却往往对复杂的手机操作仍无所适从。对于“愿意用但不太精通智能服务”的老年群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金融服务体系和服务细节,让他们能够充分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中信银行专为老年客户打造的“幸福+”服务体系全面升级,推出养老财富规划组合。同时,该行在信用卡APP全面上线“幸福+”俱乐部,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借记卡和信用卡手机APP均专设老年客户服务专区的银行。
为方便老年人学习使用,中信银行在“幸福+”俱乐部“幸福+学院”专区上线60多个视频学习课件,手把手教老年朋友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帮助他们享受智能科技的发展成果。
作为国有大行,工商银行根据老年客群的核心金融需求与“不会用、不敢用”智能服务等难题,专门优化了手机银行功能,有效降低了老年客户的使用门槛。
在操作体验方面,工行手机银行对55岁以上老年客户自动提示切换至“幸福生活版”,并对版本业务流程、页面字号大小、语音双向交互等进行了优化升级。
在亲情互动方面,支持子女通过亲情账户等功能协助父母进行操作,并推出“一键求助”功能,方便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截图向子女咨询。
更智能了科技开启“银发蓝海”
中国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1.07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持有商业保险保单,老年人商业保险渗透率为41%。老年人保单件数2.26亿件,占保险业全部保单件数的11%。而“十三五”期间,老年人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万亿元,承保人次、保费收入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投保积极性明显提高。
科技赋能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需求,为保险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老年保险渐成蓝海。
科技普惠,适老先行。中国人寿加快智慧适老,创新上线“尊老版”寿险APP,如支持超60周岁客户一键切换“尊老”模式,增大图标文字,界面简洁,让老年客户“看得清”;增强应用交互,支持语音播报,海量资讯即时朗读,让老年客户“听得懂”等,逐步探索让老年人搭上智能化的快车。
同时,立足河南省老龄人口大省的实际情况,河南省银保监局也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银行保险机构适老化金融服务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在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过程中,要兼顾老年人需求,坚持“两条腿”走路。仍要尊重老年客户业务办理习惯,保留且进一步升级改造传统服务窗口,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纸质存折、存单、保单等老年人熟悉和习惯使用的服务方式。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