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滑县王庄镇高朗柳村的服装卫星工厂,女工们正在工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今年以来,安阳市总工会以“劳模助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动员全市500名以上各级劳模和100家以上先进集体,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加强技术、产业、项目、就业等多方帮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出彩。
如今,在广袤的安阳大地,一群劳模“领头雁”熠熠生辉,稳居乡村振兴之路的“C位”。
将种子和技术送到百姓手中
“我的工作室不在室内,在储粮仓库,在种子示范园,在田间地头……”4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滑县的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赵秀珍的话朴实又坚定。
“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良种配良方。”这是赵秀珍常说的话,她也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
40多年如一日,赵秀珍访专家、入农户、走市场,成立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滑县滑丰农作物育种研究所,全力开展科研育种,将种子和技术送到百姓手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在她的带领下,滑丰种业大力实施“13331”农业产业化工程,另成立3家子公司,在县、镇、村开展新品种的三级示范,构筑三级服务网络,技术推广带动订单回收。
据悉,通过该工程的实施,逐渐形成“种、管、收、售”的一站式现代化农业服务链,为调整种植结构、推进“四优四化”及科学种田作出重要贡献。目前,滑丰种业已在省内建立小麦繁种及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近百万亩,带动农户6万余户。
在赵秀珍的影响下,涌现出许多为农民办实事的“劳模”:顶着炎炎烈日在科技示范园研究新品种的农技专家武照行,将传统农技通过直播新形式传播得更远的“老郭”,还有“天当被子地当铺”不辞辛劳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全体滑丰人……
将“卫星工厂”开到村头
在滑县,还有一位“外地”劳模邵德民,将致富的东风从遥远的浙江带到滑州大地。
“我们先是在县城开了滑县金泰服装有限公司,考虑到路远的村民不方便来此打工,便将‘卫星工厂’开到村头。通过‘总部+卫星工厂’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更多岗位,方便群众就近就业。”邵德民介绍,目前,他们有20个“卫星工厂”,分布在滑县的各村镇,惠及500余户贫困家庭。
邵德民说,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后,要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提升群众幸福感。
记者了解到,金泰服装厂建有免费员工宿舍,24小时有热水和空调。该企业还开通7条线路班车,每逢休息日,员工们都能乘班车回家。“在宿舍住可比在家住舒服,俺们干活儿也有劲儿!”金泰服装的女工们高兴地说。
“俺在这儿一个月挣五六千块钱,平时上下班骑车到家就十来分钟,挺方便的,啥都不耽误!”在滑县王庄镇高朗柳村卫星工厂,43岁的王小丽告诉记者,她到这儿干了5年多,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县城买了房和车。
今年以来,金泰服装打造周末驿站,供职工子女放假期间在此食宿、学习、娱乐,还聘请专门的老师辅导作业。“周末驿站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更能安心工作。”邵德民说。
滑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莉表示,将持续动员各级劳模积极行动,主动深入一线,让劳模旗帜在滑州大地高高飘扬,助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
推进政策、资金、施工力量、人员队伍“四进村”
“房前屋后没了成堆的垃圾,新栽的树苗一直排到村口,眼瞅着村里变化越来越大,俺的好日子有盼头喽!”连日来,走进林州市原康镇栗园村和横水镇窑头村,村民们纷纷说着村里的变化。
栗园村是原康镇最大的行政村,之前村“两委”班子组织不够健全,村民人心涣散,基础设施较薄弱,村容村貌差。而窑头村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村里公共设施老旧,人口流失严重。
“栗园村内,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给‘六乱’‘六清’整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作为分包栗园村工作组组长,安阳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曹保贵说,为让栗园村旧貌换新颜,安阳市总工会综合发力推进政策、资金、施工力量、人员队伍“四进村”,并全力推进面貌蝶变“六大工程”及提升改造“五大行动”。
安阳市总工会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设立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提升两村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先后召开动员部署会、协调会数十次,组织工作组30多次赴两村实地考察和义务劳动,并派出机关干部常驻村内开展工作。
“全市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和广大职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桑建业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劳模、先进集体和工会组织作用,让劳模出彩行动在乡村振兴中更加闪耀,让劳模出彩故事在乡村振兴中续写新篇章。
乡村振兴中的劳模担当
安阳市总工会以“劳模助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动员全市500名以上各级劳模和100家以上先进集体,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加强技术、产业、项目、就业等多方帮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出彩。
在滑县王庄镇高朗柳村的服装卫星工厂,女工们正在工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今年以来,安阳市总工会以“劳模助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动员全市500名以上各级劳模和100家以上先进集体,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加强技术、产业、项目、就业等多方帮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出彩。
如今,在广袤的安阳大地,一群劳模“领头雁”熠熠生辉,稳居乡村振兴之路的“C位”。
将种子和技术送到百姓手中
“我的工作室不在室内,在储粮仓库,在种子示范园,在田间地头……”4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滑县的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赵秀珍的话朴实又坚定。
“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良种配良方。”这是赵秀珍常说的话,她也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
40多年如一日,赵秀珍访专家、入农户、走市场,成立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滑县滑丰农作物育种研究所,全力开展科研育种,将种子和技术送到百姓手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在她的带领下,滑丰种业大力实施“13331”农业产业化工程,另成立3家子公司,在县、镇、村开展新品种的三级示范,构筑三级服务网络,技术推广带动订单回收。
据悉,通过该工程的实施,逐渐形成“种、管、收、售”的一站式现代化农业服务链,为调整种植结构、推进“四优四化”及科学种田作出重要贡献。目前,滑丰种业已在省内建立小麦繁种及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近百万亩,带动农户6万余户。
在赵秀珍的影响下,涌现出许多为农民办实事的“劳模”:顶着炎炎烈日在科技示范园研究新品种的农技专家武照行,将传统农技通过直播新形式传播得更远的“老郭”,还有“天当被子地当铺”不辞辛劳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全体滑丰人……
将“卫星工厂”开到村头
在滑县,还有一位“外地”劳模邵德民,将致富的东风从遥远的浙江带到滑州大地。
“我们先是在县城开了滑县金泰服装有限公司,考虑到路远的村民不方便来此打工,便将‘卫星工厂’开到村头。通过‘总部+卫星工厂’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更多岗位,方便群众就近就业。”邵德民介绍,目前,他们有20个“卫星工厂”,分布在滑县的各村镇,惠及500余户贫困家庭。
邵德民说,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后,要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提升群众幸福感。
记者了解到,金泰服装厂建有免费员工宿舍,24小时有热水和空调。该企业还开通7条线路班车,每逢休息日,员工们都能乘班车回家。“在宿舍住可比在家住舒服,俺们干活儿也有劲儿!”金泰服装的女工们高兴地说。
“俺在这儿一个月挣五六千块钱,平时上下班骑车到家就十来分钟,挺方便的,啥都不耽误!”在滑县王庄镇高朗柳村卫星工厂,43岁的王小丽告诉记者,她到这儿干了5年多,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县城买了房和车。
今年以来,金泰服装打造周末驿站,供职工子女放假期间在此食宿、学习、娱乐,还聘请专门的老师辅导作业。“周末驿站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更能安心工作。”邵德民说。
滑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莉表示,将持续动员各级劳模积极行动,主动深入一线,让劳模旗帜在滑州大地高高飘扬,助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
推进政策、资金、施工力量、人员队伍“四进村”
“房前屋后没了成堆的垃圾,新栽的树苗一直排到村口,眼瞅着村里变化越来越大,俺的好日子有盼头喽!”连日来,走进林州市原康镇栗园村和横水镇窑头村,村民们纷纷说着村里的变化。
栗园村是原康镇最大的行政村,之前村“两委”班子组织不够健全,村民人心涣散,基础设施较薄弱,村容村貌差。而窑头村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村里公共设施老旧,人口流失严重。
“栗园村内,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给‘六乱’‘六清’整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作为分包栗园村工作组组长,安阳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曹保贵说,为让栗园村旧貌换新颜,安阳市总工会综合发力推进政策、资金、施工力量、人员队伍“四进村”,并全力推进面貌蝶变“六大工程”及提升改造“五大行动”。
安阳市总工会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设立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提升两村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先后召开动员部署会、协调会数十次,组织工作组30多次赴两村实地考察和义务劳动,并派出机关干部常驻村内开展工作。
“全市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和广大职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桑建业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劳模、先进集体和工会组织作用,让劳模出彩行动在乡村振兴中更加闪耀,让劳模出彩故事在乡村振兴中续写新篇章。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