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将数字化融入生产全过程。图为企业智能化生产车间。乔利峰 摄
□本报记者 王平
布局建设的许昌智慧信息产业园获批省级大数据产业园;许昌5G创新应用示范园被认定为全省软件产业园;全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成功落地许昌;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为“智慧大脑”向各类行业提供公共算力、创新孵化、产业聚合等服务;许昌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0%以上,拉动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30%……
发展数字经济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抢答题。在12月26日召开的许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史根治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省委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决策部署,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对标省“五位一体”数字化转型格局,许昌市深入实施数智赋能产业转型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行动,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着力打造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引擎”。前不久,许昌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市”。
强化顶层设计——构筑数字转型“强支撑”
生产线上,机械臂灵活挥舞翻转;车间里,屏幕上记录产品信息的数字不断跳动;仓库内,智慧仓储准确无误拣货、发运……许昌市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将数字技术嵌入生产各环节,带来提质增效的深刻变革。
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迫切需要,是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数字化浪潮正以席卷之势改变各行各业。
许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编制《许昌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许昌市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计划方案》,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奖励政策,对国家相关试点示范以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智能工厂、车间、智能化改造等项目给予奖励,对首版次软件产品给予销售奖励和保费补贴,去年拨付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3000余万元,有效激发了企业数字转型的积极性。
“上云”赋智,推动企业向“云端”迁移。许昌市推动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发展,引导企业将业务系统、设备产品等加快向“云端”迁移,借助“云端”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目前,共有上万家企业实现“云端”起舞,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建站组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独立组网网络规模化部署,加快5G网络覆盖,全市新(改)建5G基站1428座,基站累计5867座,全市实现智能制造领域5G网络全覆盖,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
工业互联,搭建数据共享平台。许昌市充分利用许昌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城市的有利条件,推动骨干企业建设行业二级节点,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许昌市培育了森尼瑞、中华电气网、德通振动、许继仪表、智能云科、初心智能、万杰智能等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许继仪表入选国家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推动数字赋能——抢占数字转型“制高点”
远东传动已建成55条高端智能化机器人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20%;
平煤隆基生产线设备经过8次设备“换芯”改造,工艺设备生产线智能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生产的电池片转换效率由19.8%提高到26.1%,转换效率位居世界第一;
裕丰纺织建成了3万多平方米的数字化智能车间,生产规模超万锭,实现了工厂“白天无人、晚上无灯”,用工水平、人均产值、人均利税等在全国棉纺织行业均名列前茅……
数字经济,应用为先。许昌市引导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动能转化,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并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不断壮大数字经济产业新能级,形成“算力+算法+特色园区”数字产业集群。
许昌市深化与华为公司合作,布局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共建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算力供给,有效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网联车、智能电力等。目前,许昌市已建成100P算力规模,为省内外上百家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提供超强算力服务;成立华为(许昌)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为省内外40余家高端制造业企业开通各类云服务300余项,提供算法支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许昌市积极推动河南省羊羊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大数据平台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服务商、华为智能制造与创新中心和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初心智能等一批数字核心企业快速发展;加快黄河鲲鹏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推动黄河信产与飞腾、龙芯、兆芯、超聚变的合作,构建多元化信创生态圈。
目前,许昌市获批建设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357个、科技创新孵化平台40个,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8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2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方阵。
科学统筹推进——探索数字转型“新模式”
面对数字经济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穷的创新活力,许昌市科学统筹推进,不断探索数字转型“新模式”。
全面建设数字政府——起草《许昌市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加快推动鲲鹏云、信创云有效整合,推动系统向国产化云平台逐步迁移,形成全市“一朵云”;保持市政务服务平台与省政务服务平台事项库同步更新,保障市直和各县(市、区)线上、线下业务办理,今年以来已同步事项14.3万次。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莲城智能体建设,完善数字平台,强化智慧大脑功能,推动“四保”平台建设;加快“许君昌”APP、企业服务一体化、智慧交通、万人助企等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城区干线路网整体运行态势的实时感知和协同管理;建设“常态化疫情防控平台”,推动“场所码”升级改造及全覆盖,加强“数字哨兵”数据接口开发,完善核酸采样点地图引导模块建设,推动全省电子卡口系统建设及使用。
全力打造数字乡村——实施新一代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向农村延伸覆盖,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贯彻落实省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提升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整合。
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筹建以禹州公交公司为基础的客货邮网络一体化信息平台发展指挥中心,以乡镇客货邮综合配送站为支撑,辐射到各村配送点的农村物流快递三级架构模式,共开通22个乡镇及600多个行政村,乡村覆盖率达到100%;持续推动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金融板块建设,目前,平台金融板块已汇聚25个优质金融产品,覆盖许昌农商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11家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找资金”渠道,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融资申请难”的问题。
转型提速,未来可期。许昌市加“数”前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
从“制造”到“智造” ——许昌入选“2024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市”的背后
许昌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0%以上,拉动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30%……
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将数字化融入生产全过程。图为企业智能化生产车间。乔利峰 摄
□本报记者 王平
布局建设的许昌智慧信息产业园获批省级大数据产业园;许昌5G创新应用示范园被认定为全省软件产业园;全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成功落地许昌;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为“智慧大脑”向各类行业提供公共算力、创新孵化、产业聚合等服务;许昌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0%以上,拉动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30%……
发展数字经济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抢答题。在12月26日召开的许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史根治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省委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决策部署,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对标省“五位一体”数字化转型格局,许昌市深入实施数智赋能产业转型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行动,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着力打造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引擎”。前不久,许昌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市”。
强化顶层设计——构筑数字转型“强支撑”
生产线上,机械臂灵活挥舞翻转;车间里,屏幕上记录产品信息的数字不断跳动;仓库内,智慧仓储准确无误拣货、发运……许昌市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将数字技术嵌入生产各环节,带来提质增效的深刻变革。
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迫切需要,是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数字化浪潮正以席卷之势改变各行各业。
许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编制《许昌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许昌市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计划方案》,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奖励政策,对国家相关试点示范以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智能工厂、车间、智能化改造等项目给予奖励,对首版次软件产品给予销售奖励和保费补贴,去年拨付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3000余万元,有效激发了企业数字转型的积极性。
“上云”赋智,推动企业向“云端”迁移。许昌市推动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发展,引导企业将业务系统、设备产品等加快向“云端”迁移,借助“云端”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目前,共有上万家企业实现“云端”起舞,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建站组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独立组网网络规模化部署,加快5G网络覆盖,全市新(改)建5G基站1428座,基站累计5867座,全市实现智能制造领域5G网络全覆盖,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
工业互联,搭建数据共享平台。许昌市充分利用许昌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城市的有利条件,推动骨干企业建设行业二级节点,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许昌市培育了森尼瑞、中华电气网、德通振动、许继仪表、智能云科、初心智能、万杰智能等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许继仪表入选国家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推动数字赋能——抢占数字转型“制高点”
远东传动已建成55条高端智能化机器人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20%;
平煤隆基生产线设备经过8次设备“换芯”改造,工艺设备生产线智能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生产的电池片转换效率由19.8%提高到26.1%,转换效率位居世界第一;
裕丰纺织建成了3万多平方米的数字化智能车间,生产规模超万锭,实现了工厂“白天无人、晚上无灯”,用工水平、人均产值、人均利税等在全国棉纺织行业均名列前茅……
数字经济,应用为先。许昌市引导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动能转化,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并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不断壮大数字经济产业新能级,形成“算力+算法+特色园区”数字产业集群。
许昌市深化与华为公司合作,布局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共建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算力供给,有效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网联车、智能电力等。目前,许昌市已建成100P算力规模,为省内外上百家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提供超强算力服务;成立华为(许昌)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为省内外40余家高端制造业企业开通各类云服务300余项,提供算法支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许昌市积极推动河南省羊羊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大数据平台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服务商、华为智能制造与创新中心和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初心智能等一批数字核心企业快速发展;加快黄河鲲鹏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推动黄河信产与飞腾、龙芯、兆芯、超聚变的合作,构建多元化信创生态圈。
目前,许昌市获批建设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357个、科技创新孵化平台40个,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8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2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方阵。
科学统筹推进——探索数字转型“新模式”
面对数字经济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穷的创新活力,许昌市科学统筹推进,不断探索数字转型“新模式”。
全面建设数字政府——起草《许昌市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加快推动鲲鹏云、信创云有效整合,推动系统向国产化云平台逐步迁移,形成全市“一朵云”;保持市政务服务平台与省政务服务平台事项库同步更新,保障市直和各县(市、区)线上、线下业务办理,今年以来已同步事项14.3万次。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莲城智能体建设,完善数字平台,强化智慧大脑功能,推动“四保”平台建设;加快“许君昌”APP、企业服务一体化、智慧交通、万人助企等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城区干线路网整体运行态势的实时感知和协同管理;建设“常态化疫情防控平台”,推动“场所码”升级改造及全覆盖,加强“数字哨兵”数据接口开发,完善核酸采样点地图引导模块建设,推动全省电子卡口系统建设及使用。
全力打造数字乡村——实施新一代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向农村延伸覆盖,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贯彻落实省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提升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整合。
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筹建以禹州公交公司为基础的客货邮网络一体化信息平台发展指挥中心,以乡镇客货邮综合配送站为支撑,辐射到各村配送点的农村物流快递三级架构模式,共开通22个乡镇及600多个行政村,乡村覆盖率达到100%;持续推动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金融板块建设,目前,平台金融板块已汇聚25个优质金融产品,覆盖许昌农商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11家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找资金”渠道,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融资申请难”的问题。
转型提速,未来可期。许昌市加“数”前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