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食品 >正文

北斗赋能播种 “科技buff”咋拉满

河南日报   |   记者 李琳 杨之甜 热度:
2025-11-13 09:49:01

在安阳市汤阴县的田野上,一场由北斗导航系统主导的“播种革命”正在上演——装载北斗终端的耕耙播一体机往来穿梭,触控屏上作业路径、播量参数实时跳动。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精量播种机加快麦播作业。 高育明 摄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本报通讯员 郝亚伟

  初冬时节的豫北平原,正是冬小麦播种的“冲刺期”。在安阳市汤阴县的田野上,一场由北斗导航系统主导的“播种革命”正在上演——装载北斗终端的耕耙播一体机往来穿梭,触控屏上作业路径、播量参数实时跳动,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场景,如今被高效智能的现代农业图景取代。

  北斗究竟如何为小麦播种“拉满科技buff”?“往年旋耕机得反复犁3遍才达标,现在用驱动耙1次就能完成,还能保证‘平、齐、松、碎、净、墒’的整地标准!”11月5日,汤阴县任固镇农博伟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申国希给出答案,他告诉记者,去年他给4台拖拉机加装北斗导航系统后,今年又引入驱动耙播种机,两台一体机就能完成精细整地与精准播种,效率大幅提升。

  在农机驾驶舱内,液晶显示屏清晰呈现农田地图与作业数据。“过去人工播种,株距不均、播量忽多忽少,一亩地要浪费不少种子。现在靠北斗厘米级定位,每亩17.5公斤的播量标准分毫不差,还能避免漏行、重播。”农机手操作着智能终端,屏幕上的参数实时更新。借助北斗系统,合作社实现小麦宽窄行种植,不仅优化田间布局、增加种植株数,系统还能实时预警不合格作业,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

  更让申国希省心的是“指尖管农”的便利。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他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农机作业面积、实时位置,甚至远程调整播种参数。“现在每小时能播种17亩到20亩,是传统旋耕机的三四倍;一天能种140亩到150亩,比以前多30%!”申国希笑着说,今年雨水充足,加上精准播种管控,播种后无需额外浇水,种植成本进一步降低。

  科技赋能不仅提升当下效率,更为后续管理打下基础。驱动耙打造的疏松土壤,利于小麦根系深扎,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北斗导航保证的均匀株距,既减少病虫害传播,也为精准施肥、科学灌溉提供便利,形成“播种优、管理易、长势好”的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汤阴县的智能播种实践,正是安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今年秋种期间,安阳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推动众多合作社与农户引入智能化农机装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秋种质量。如今,从整地到播种的全程机械化,让越来越多的农田焕发新活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