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正文

栉风沐雨八十载 奋楫扬帆谱新篇——写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80周年之际

河南日报   |   曹萍 侯巧红 热度:
2022-10-19 11:48:50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迎来了建院80周年。

  □曹萍 侯巧红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迎来了建院80周年。

  80载栉风沐雨,80载医心厚泽。

  创建于1942年、从抗日战争的纷飞战火中起步的郑州一院,伴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发展,在改革创新的脉动中壮大,一代代一院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推动医院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在郑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0年是里程碑,也是新的起点。踏着新时代的节拍,在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郑州一院正以昂扬的斗志阔步前行,迈向新的辉煌。

  不忘初心 凝心聚力谋发展

  历史悠久的东大街位于郑州市老城区中心,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新中国成立前落户于此,已成为这条老街上为人熟知的地标之一,附近很多“老郑州”家里几代人都在这里就医看病。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家医院的起点竟是距离郑州一百多公里的鲁山县农村。

  1942年,“河南省立二院”在鲁山成立,由留德医学博士、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阎仲彝担任院长,集合了多位医学博士和名校医学生,这正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

  在艰难中起步,在风雨飘摇中蹒跚,战火纷飞中医院又先后辗转南阳内乡县、淅川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短暂整顿,很快便迁往郑州,从此就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走过艰辛、历经磨难仍矢志不渝、信念坚定地维护百姓健康,战争年代这段动荡的经历,把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刻在了一院人的基因里。

  新中国成立后,医院数次迁址、易名、调整,1953年更名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并沿用至今。医院科室几经拆分整合,其中感染科、眼科、儿科相继孕育、成长为如今的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河南省儿童医院,为郑州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壮大作出突出贡献。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郑州一院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锐意进取、创新改革,全院上下风雨同舟、爬坡过坎,医院规模、业务收入、专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跃上新的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80年来,医院始终以护佑人民健康为己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院党委始终坚持政治建院、改革强院、科技强院、人才兴院、文化润院的发展战略,抓牢抓实“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一根本任务,以党建为引领,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干部职工勠力同心、勇挑重担、奋力拼搏,实现了医院的稳步健康有序发展。

  医院规模稳步扩大,诊疗水平持续提升。目前,郑州一院成立了由东大街院区、郑州航空港区院区、郑州岐伯山医院三个国家三级医院和航海东路、商都路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医疗集团。医院消化内科、骨科、儿科、神经内科技术水平省内先进,成功创建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卒中中心、创伤中心。

  科学研究迈向更高水平。河南省干细胞转化与应用医学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获批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获得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批国家、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30项。

  专科建设取得有序突破。2016年至2020年省医学重点学科烧伤科、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神经内科、市医学重点学科神经内科、整形外科均顺利通过验收。烧伤中心去年排全国第12位,救治水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坚守公益 担起社会责任赢赞誉

  时光淬炼芳华,也沉淀了果实。

  80年来,一代代一院人恪守“严慎、精诚、博爱、卓行”的院训,肩负“惠及民生、赤诚奉献”的使命,传承积淀,发展创新,让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深深融入了一院人的血液。

  一大批仁心仁术、医德高尚的医者自这片沃土走出:从省内著名医学先驱、首任院长阎仲彝,内科主任朱德明,烧伤专家金振铎,到如今年近六旬仍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常双喜、曹心慧,奔赴千里之外、连续数日不眠不休坚守在烧伤重症监护室的牛希华、夏成德、田社民、娄季鹤……他们是医院最闪亮的名片。

  正是他们,和每一个平凡而勤奋的一院人,用汗水浇铸了医院的一枚枚“勋章”。

  从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郑州市文明单位、郑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郑州市三八红旗集体,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岐伯山医院被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郑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一个个象征着集体和个人荣誉的金字牌匾,熠熠闪光,见证了医院的历史和荣光。

  还有一些特别的“牌匾”在一院人的心中分量更重,那就是一块块矗立在老百姓心中的无形丰碑。

  那是他们走出院墙,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播撒“健康火种”——

  深入社区、走进工厂、下沉乡村,郑州一院的医护人员走出医院,来到群众身边,积极开展“医路相伴、守护健康”活动,进行专家义诊、健康宣讲、政策宣传,把健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蓝马甲”成为医院各院区周边居民最信赖的健康守护人。

  自2022年9月7日活动开展以来,已举行16次活动,走过38个社区,惠及周边百姓12860余人。

  那是他们以己达人,推动对口医疗帮扶、带动区域医疗发展的胸怀与担当——

  近年来,郑州一院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基层医院、定期组织专家下乡义诊、“红会送医计划”等多种形式,与基层“手拉手”结对子,找准结合点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帮扶,为我省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多年来,一院人的脚步遍及全省,卢氏县、扶沟县、淇县、伊川县等都留下了他们奔波的身影。

  抗击疫情 践行使命显担当

  2020年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郑州一院党委第一时间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仅用10天时间改建完成郑州岐伯山医院,作为全省首批首家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医院投入使用。

  2021年8月,面对新一轮突发疫情,仅用24小时将开诊半年多的南院区改造成定点救治医院,收治全省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再次刷新“郑州速度”。

  面对疫情,郑州一院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用全员抗疫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体一院人无畏无惧、甘于奉献,用最美逆行践行了医者初心和使命。

  闻令而动,跑出抗疫最快速度——2021年8月5日凌晨,郑州一院接到将南院区改造为定点收治医院的通知。疫情就是命令,没有丝毫犹豫,院党委立即召开会议进行周密的部署安排,有力的领导成为抗疫最坚强的“主心骨”。

  联系改建方、确定方案、转移病人、施工改造……所有环节紧密相扣,在24小时内将院区改造完毕。

  院本部机关150余名后勤人员自带工具迅速集结,投入搬运、清扫、擦抹、铺床等准备工作中,保证了患者按时顺利入住。

  保障有力,传递最暖一院温度——南院区接收病人后,郑州一院担负起了病人和医护人员的所有后勤保障工作,默默地在背后扛起了所有责任。

  保障组、协调组、运送组、医废收集组、感控组、医技组……在郑州市卫健委和医院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医院人员有序分工、保障工作井然有序,每天都忙碌到深夜。

  综合协调组的人员每天都要打上几百个电话,很快都是声音嘶哑;医废收集组成员每天跟着第三方公司一起进入病区,保证他们一举一动都符合防疫要求,很多时候更是亲自动手;为了让病人更好地恢复,工作人员专门给老年病人准备了可口的餐食,为孩子买来了课本和玩具,细致入微的关怀让病人感动不已……

  党旗飘扬,筑起抗疫最强堡垒——在最危急的时刻,党员再次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不畏艰难、不计得失、舍我其谁的党员本色,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医院党委专职副书记刘玲是一名老党员,疫情发生后她把患病的父母留给丈夫一个人照顾,第一时间进入南院区,和大家一起坚守和奋战。这一待,就是将近一年的时间。

  55岁的曹心慧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党员,在南院区工作。当他和同事们一起将病区改造完毕,即将撤退到本部时,他做了一个决定——留下来,进入隔离病区和大家一起战斗。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领导班子,有这样的党员干部,带领全体一院人在南院区、在岐伯山医院,不舍昼夜、争分夺秒,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抗疫之中,用行动彰显了一院人的责任和担当!

  疫情发生以来,郑州一院先后选派2379人次白衣战士奔赴抗疫一线,累计接诊救治省内外新冠肺炎患者3725名,全部治愈出院,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河南省、市多位领导到南院区视察、调研、慰问医护人员、指导工作等,对郑州一院的奉献和付出给予高度评价。

  2022年7月底,在圆满完成抗疫任务并彻底消杀后,郑州一院南院区全面“重启”,继续为周边群众服务。

  奋楫笃行砺初心,续写荣光向未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超说,郑州一院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光荣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