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 >正文

微改造 巧植入 精提升——三门峡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综述

河南日报   |   王小萍 王雪红 热度:
2022-05-21 18:50:46

三门峡市率先在全省打响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战,通过“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开发区向阳街道办事处山后村打造特色窑院文化。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021年10月,三门峡市率先在全省打响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战,通过“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带动形成了环境美、生态美、产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三门峡市、县、乡、村共集中开展各类整治活动1690余次,整治乱搭乱建7132处,修整路基2652.1公里,清理河道2738.5公里,整治“空心院”2313个、残垣断壁2278处,栽植绿化苗木39.7万棵。净了、绿了、亮了、美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强化市级统筹健全工作体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市委书记刘南昌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并调研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范付中多次参加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推进会,并到乡村一线具体指导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高效调度、下沉一线、观摩指导、督促落实。

  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责,创新设立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加强统筹协调,集中负责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促进形成市抓推进、县抓落实、乡村负责的良好工作格局。

  5月9日,三门峡市召开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现场观摩推进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表彰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成效较好的20个乡(镇、街道),观摩了义马市东区街道办事处苗元社区、霍村社区、湾子社区、南河社区、河口社区5个社区,每到一处,都是一幅庭静园幽、怡然自得的水墨田园画卷。

  坚持标准化、制度化推进,完善“1+N”政策体系

  出台“1+4+2”文件,明确提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及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个标准及考评办法和乡(镇、街道)区域、庭院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标准及考评办法。印发《三门峡市乡(镇、街道)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要求》《关于在全市有条件的村开展“三五”创建活动的通知》,对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进行专项安排、重点整治,在全市有条件的村开展以“村口五有”“村内五园”“庭院五美”为主要内容的“三五”创建活动。借助三门峡市干部论坛,以“提能力、转作风、优环境、促振兴”为主题,组织全市62名乡镇党委书记讲做法、谈经验、提建议,碰撞思想火花,进一步厘思路、明方向、抓重点。

  基层干部纷纷表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仅让基层明白了干什么,并且知道了如何干?干成什么样?

  坚持市县一体、条抓块统,压实各方责任

  制定“12+3”责任体系,明确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22个市直部门工作职责,同时与组织部、文明办、乡村振兴局共同出台了第一书记、文明单位、驻村干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的工作方案。对标对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标准及考评办法中明确的90个考评指标,采取“周调度、月评比、季观摩、年考核”办法,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市级统筹指导、县级全面负责、乡村具体落实一起抓的责任体系。全市成立调研指导工作小组,分别深入各县(市、区)开展全方位指导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调研指导组,乡乡过、村村过、户户过,持续开展现场指导。

  全市5.2万名县乡干部,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在工作一线摔打锻炼,深入思考工作、研究工作、落实任务,能力和作风都得到了新提升。

  坚持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凝聚工作合力

  坚持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市、县、乡三级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高标准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乡村样板。市级选择2个示范县,20个示范乡镇、200个示范村、5万个示范户。重点突出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聚焦黄河沿岸16个乡镇“90+”村庄,以村庄规划编制为依托,合力推动三门峡市乡村建设示范带发展。努力消除城乡差别、乡村差别、村村差别,推动乡村有机更新,着力打造具有三门峡特色的乡村风貌。

  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充分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为了农村居民,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村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组织开展“百企兴百村”“小手拉大手”“美丽家乡献爱心”等活动。以村为单位开展卫生“星级户”评选工作,采取诸如积分兑换礼品、捡烟头捡垃圾换鸡蛋等激励办法,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聚焦农村“一老一少一青壮”,开展“好少年、好青年、好父母、好媳妇、好婆婆”选树活动,充分激发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目前,已经表彰第一批161名“五好”对象。

  获奖代表发言时激动地说,没想到打扫好了卫生,也能获得市委市政府这么高的荣誉。今后,要更加自觉地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示范区阳店镇布张村一度工作比较落后,村干部不遮不掩、痛定思痛,组织群众、妇女代表60余人到相邻的西水头村、南宋村、李曲村、下庄村等村参观学习。邻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使参观的干部群众大受震动。村干部因势利导,“如果大家发现一个比咱村还脏的,你们可以不干!”党员干部带头,喇叭不停广播,村组干部包片,逐家逐户开展“敲门行动”。群众由犹豫观望到自觉行动,主动开始清理门前杂物、清除杂草,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氛围,迅速改变了工作滞后的局面。

  抓住整治重点强力攻坚克难

  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姿态和干劲,系统谋划、加压推进,有力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不断取得新成效。

  有序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结合地方实际,突出标准化、规范化、实用化、卫生化,进一步优化改厕模式,科学采用符合本地实际的改厕技术和产品,分类型、分步骤稳妥推进。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85%以上,共新建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9.9万户。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培养乡村小设计师、小工程师、小工匠等小技师,打造老百姓身边不走的维修服务队伍,解决了户厕改造后期管护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

  有效处置农村生活垃圾。紧盯陈年垃圾,在全面排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台账,销号管理,强化落实,确保了陈年垃圾全面清除。紧盯湖滨区、陕州区、开发区、示范区四个主城区环境整治,紧盯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四个接合部和乡镇政府所在地,重点督导,重点整改。完善社会化购买服务机制、集体经费保障处置机制,探索农民缴费处置机制,充分发动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垃圾处置,最大限度“清存量、遏增量”,推动垃圾处置形成了良性循环。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先地下施工、后地上施工,以县域为单位,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建管一体的治理体系。涉农乡镇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60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等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坚持以“三五”创建为抓手,结合乡村建设行动和乡村绿化行动,对硬件上层次、软件上水平一起抓,为乡村“增绿、增水、增彩、增值、增效”。强化规划设计引领作用,根据三门峡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民居风貌,对乡村进行立体化设计,嵌入文化元素,在重点部位打造标志性景观,为民居穿靴戴帽扎腰线,留住乡愁,展现三门峡乡村特点和豫西乡村风貌。全市上下抢抓春季绿化有利时机,围绕“五口”“四旁”开展组团式绿化,打造微地形、微景观,使农村人居环境的底色更加绿意盎然、色彩斑斓。

  据统计,全市“五口”“四旁”共完成绿化面积47705.2亩,平均每个行政村绿化面积40亩。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第三次检查排名中,三门峡市绿化单项打分位居全省第三。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51%左右。

  一个个垃圾坑、废弃宅院嬗变为小游园、小菜园。目前,全市已建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7396个。

  灵宝市焦村镇纪家庄村,村口的小游园正在建设中,新栽种的玉兰、女贞树上悬挂着“爱心树”牌子,上面写着捐赠人的名字。“这里原来是个喂养牲畜的废弃坑,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得知村干部要变荒地为公园,为群众办实事,大家都拿出家里的石碾石盘,在外工作的乡民捐钱购树苗,一起动手修亭子栽花种树。”纪家庄村76岁的退休教师王宏运说。

  卢氏县官道口镇果岭村,在美化村舍的同时,在道路两旁山谷起伏地带,大面积栽植紫薇树,打造紫薇花海,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打卡。

  全市88.4%的行政村完成通组、排前道路建设;95%的行政村覆盖公共照明设施;599个行政村的荒芜宅基地得到整治;1210个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广场;完成“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153个,各级“美丽庭院”示范户达到1.9万户,全市6个乡镇被评为全省“美丽小镇”,5个行政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

  深入实施“环境+”工程助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向环境要生态、向环境要产业,积极扩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

  既保护生态,又富裕“口袋”

  全市新增黄金苹果产业带种植面积1万亩,新增连翘种植面积3.6万亩。灵宝市寺河乡发挥苹果产业优势,在环境改善的同时,积极建设苹果小镇,开发休闲采摘、观光游、乡村游,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综合效益。

  卢氏县文峪乡依托万亩连翘产业,将“果树进村”作为助推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举措,让连翘走进村庄的每个角落,让群众共享“绿色福利”,为乡村振兴打造“绿色长廊”。

  义马市抓住特色农业发展机遇,引导群众种植花椒5000余亩、核桃8000余亩、大樱桃5000余亩,还种植连翘、金银花、丹参等中药材超1000亩。每亩地比传统玉米、小麦农作物的收入平均增加2000元至4000元。

  调结构,提品质,富产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林下经济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2021年以来,全市新发展林下黄精1.97万亩,总面积达到2.61万亩,新发展林下油用牡丹0.88万亩,市域内面积达到4.38万亩,启动建设甘山林场等林下灵芝种植基地4个,计划种植灵芝4万袋。

  建成了千亩以上林药基地6个,200亩以上林菜基地11个,50万袋以上林菌基地10个。

  渑池县在高铁廊道绿化林带下套种丹参、柴胡,在天池镇花椒树下间作辣椒;陕州区在王家后乡、菜园乡核桃树下栽培油用牡丹,在苹果树下发展羊肚菌,在店子乡生态林下仿野生种植高收益黄精;湖滨区在扁桃树下养鸡;义马市在樱桃树下种植花生等,凸显出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不同的模式特色。

  把收益最大限度留在当地、留给老百姓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优先聘用脱贫群众,全市乡村保洁员公益岗共聘用脱贫群众3938人,让脱贫群众在环境整治中依靠劳动获得稳定收入。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有8000亩枣树,其中4000亩是明清古枣林,其紧邻沿黄生态廊道,每年冬季,成群的大天鹅等野生鸟类栖息黄河湿地,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成为远近闻名的“摄影村”。

  湖滨区高庙乡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塑造出独特的丘陵梯田地域旅行体验,大安村改造的传统院落成为打卡地,穴子仓村云岫、海岚山庄民宿开业迎客,航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

  渑池县英豪镇依托寺庄坪村玉兰苗圃基地,在空闲地、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见缝插绿发展玉兰种植,累计栽植玉兰8万余株,积极打造豫西“玉兰名镇”。

  陕州区张汴乡曲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村中大量的地坑院星罗棋布。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曲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地坑院的特点,利用空置的地坑院,集中打造民宿、特色菜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体验,带动苹果、梨和葡萄等特色水果的采摘销售。

  灵宝市函谷关镇西寨村融合老子《道德经》文化精髓,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打造经典文化长廊。尹庄镇唐窑村则发挥紧邻城区、依山傍水的特点,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催生出老公社、手工馍合作社、文学酒馆、老阌灵过年菜、尚书房研学基地等一大批富有文化韵味的田园休闲场所。

  如今,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崤函大地徐徐展开,扮靓了乡村振兴的底色,古老的大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