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市通信花园社区的长者同乐食屋吸引了众多市民。受访者供图

一对老年夫妻在郑州市江山书香名邸小区内的书香大食堂就餐。本报记者 赵大明 摄
□本报记者 赵大明
一菜一汤之中,自有幸福的味道。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旨在解决“一老一小”等群体吃饭难题的社区食堂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社区食堂办得红红火火、有模有样,也有不少食堂苦苦支撑、难以为继,陷入亏损乃至关停的困境。社区食堂实现可持续运营,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作为“幸福食堂”,它又该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种种经营难题,实现“长久飘香”?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1
一个社区食堂的蝶变之路
9月10日下午,还不到17时,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与政六街交叉口的通信花园社区长者同乐食屋,就已经迎来几位前来打包饭菜的居民。“这里的包子做得好吃,晚来一会儿就抢不到了。”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当天,该食屋提供有芹菜鸡丁、韭菜鸭血、西红柿鸡蛋、冬瓜虾仁等炒菜。馒头、米饭免费,三素10元、一荤一素10元、一荤二素12元……墙面上张贴着套餐价格表。渐渐地,约100平方米的店内热闹起来,前来消费的有老年人,也有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身着工装的上班族、风尘仆仆的外卖骑手。工夫不大,包子卖光,炒菜也见了底,厨师已经开始忙着准备第二轮上菜。
“该食屋日均接待老年人四五十人(次),但这只占顾客总体数量的一小部分。” 通信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亚君介绍,目前该食屋辐射周边多个社区,每天接待两三百人(次),营业额比刚开业时翻了几番,“翻台率也比较高,每天中午要炒三轮菜,晚上炒两轮。”
“早在2017年,通信花园社区向花园路街道办事处申请公益创投项目经费,以楼组为单位轮流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包子、花卷、八宝粥等。”花园路街道党建指导员张美荣回忆,后来该社区曾先后引进两家餐饮公司,负责食屋的中、晚餐,但因菜品口味偏重、服务不周、环境脏乱差等原因屡屡被居民投诉。直到去年6月,原本只负责为食屋提供早餐的“沈三牛肉煎包”开始负责一日三餐,情况才大为改观。
从凌晨2时多到菜市场购买新鲜食材,到晚上9时多“收摊”,食屋负责人沈合伟每天带着1名厨师和2个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除去每年缴纳3万元社区治理基金,以及水电、厨师和服务员工资等成本,长者同乐食屋已实现盈利,其中一部分还能用来丰富菜品种类。”沈合伟介绍。
考虑到一些老人不会用手机扫码支付,通信花园社区和银行合作推出消费卡系统,60岁以上老人刷卡不仅方便,还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附近一些农民工,收工后常来消费,食屋会特意为他们预留20多个包子……“质量和服务永远是根本,有了口碑才能保证客源,形成良性循环。”张美荣说。
2
公益和效益之间的破局之道
居民需求量大,选址紧邻城市主干道、人流量有保证,经营者靠谱——起步较早的长者同乐食屋可谓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红火自在情理之中。相比之下,还有一些社区食堂面临着可达性不够等诸多问题,正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9月12日上午11时30分,在郑州市二七区长江路街道长江路社区江山书香名邸小区,85岁的退休教师杨大爷偕老伴走进书香大食堂就餐,还顺手打包了几样饭菜作为晚餐,“孩子不在身边,我们做饭也不方便,这里的饭菜可口、实惠,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我们食堂单次堂食的客流量一般在30人左右,以老年人为主。”该食堂经理吴军红介绍,长江路社区去年3月与来帮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为合伙人,办起了社区食堂,目前有2名厨师,还有一些志愿者来帮厨或当服务员。
“运营的前几个月,食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今年才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吴军红坦言,一方面,社区食堂的特点就是“低价”,未来还打算针对8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和特殊困难群体等推出特惠价, 利润空间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在政策支持下,房租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政府将来也会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但实际上水、电、气尤其是人工等运营成本却并不算低。
“节流不如开源,依赖‘输血’并非长久之计。”长江路社区党委书记王佩表示,只有主动作为、自主“造血”,拓宽经营思路、盘活社区资源,才可能实现可持续运营。
王佩介绍,目前书香大食堂在提供餐饮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交中心,早上和下午能吸引不少居民前来下棋打牌、唠唠家常,慢慢聚拢起人气;将来,会考虑在食堂增设绿色有机食品等售卖点,并以志愿者队伍为依托拓展更多增值服务,如上门送餐、健康管理、家政、陪伴聊天等,放大品牌效应,形成更加综合的养老支持体系。
“长江路社区有1600多户、4000余人,老年人超过1000人。通过多样化产品、多元化服务,相信书香大食堂会逐渐实现盈利。”王佩说。
3
社区食堂如何“长久飘香”
“我在2020年投资150万元开了两家社区食堂,运营不到3年赔了将近70万元,只能关停。”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从业人员对记者说。
“社区人口基数小,努力经营仍然入不敷出。”“选址太偏僻,很多住户没听说也找不到。”“众口难调,难以满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口味、品类的多元化需求,无法培育核心客户群。”“市区商业餐饮发达,加上外卖平台分流客源,很难在‘福利’和‘盈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走访中,多位经营者向记者反映开办社区食堂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瓶颈。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食堂在发挥公益属性、提供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其功能定位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吃饭的地方’,还可以成为社区服务的枢纽。”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对长者同乐食屋、书香大食堂的实践和探索表示认可,并认为在保障公益性的基础上,社区食堂还应充分重视专业化市场运营,挖掘上班族、双职工家庭等更多潜在消费群体,引入其他业态搭配,实现健康发展。
“政府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和加强监督,也不妨建立绩效导向的分级补贴体系,对考核优秀的机构给予额外奖励,对经营不善的机构降低补贴比例,激发创新升级的动力。”宋向清表示,社区食堂的建设运行不是一时之计,需要久久为功。它也不仅仅是政府和社区的事,而是需要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建立起资源力量充分统筹的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尽管社区食堂自带价格与引流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解决种种现实难题、兼顾公益与效益,仍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探讨的社会课题。”宋向清说。
社区食堂:建起来更要走得远
9月10日下午,还不到17时,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与政六街交叉口的通信花园社区长者同乐食屋,就已经迎来几位前来打包饭菜的居民。
郑州市通信花园社区的长者同乐食屋吸引了众多市民。受访者供图
一对老年夫妻在郑州市江山书香名邸小区内的书香大食堂就餐。本报记者 赵大明 摄
□本报记者 赵大明
一菜一汤之中,自有幸福的味道。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旨在解决“一老一小”等群体吃饭难题的社区食堂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社区食堂办得红红火火、有模有样,也有不少食堂苦苦支撑、难以为继,陷入亏损乃至关停的困境。社区食堂实现可持续运营,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作为“幸福食堂”,它又该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种种经营难题,实现“长久飘香”?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1
一个社区食堂的蝶变之路
9月10日下午,还不到17时,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与政六街交叉口的通信花园社区长者同乐食屋,就已经迎来几位前来打包饭菜的居民。“这里的包子做得好吃,晚来一会儿就抢不到了。”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当天,该食屋提供有芹菜鸡丁、韭菜鸭血、西红柿鸡蛋、冬瓜虾仁等炒菜。馒头、米饭免费,三素10元、一荤一素10元、一荤二素12元……墙面上张贴着套餐价格表。渐渐地,约100平方米的店内热闹起来,前来消费的有老年人,也有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身着工装的上班族、风尘仆仆的外卖骑手。工夫不大,包子卖光,炒菜也见了底,厨师已经开始忙着准备第二轮上菜。
“该食屋日均接待老年人四五十人(次),但这只占顾客总体数量的一小部分。” 通信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亚君介绍,目前该食屋辐射周边多个社区,每天接待两三百人(次),营业额比刚开业时翻了几番,“翻台率也比较高,每天中午要炒三轮菜,晚上炒两轮。”
“早在2017年,通信花园社区向花园路街道办事处申请公益创投项目经费,以楼组为单位轮流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包子、花卷、八宝粥等。”花园路街道党建指导员张美荣回忆,后来该社区曾先后引进两家餐饮公司,负责食屋的中、晚餐,但因菜品口味偏重、服务不周、环境脏乱差等原因屡屡被居民投诉。直到去年6月,原本只负责为食屋提供早餐的“沈三牛肉煎包”开始负责一日三餐,情况才大为改观。
从凌晨2时多到菜市场购买新鲜食材,到晚上9时多“收摊”,食屋负责人沈合伟每天带着1名厨师和2个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除去每年缴纳3万元社区治理基金,以及水电、厨师和服务员工资等成本,长者同乐食屋已实现盈利,其中一部分还能用来丰富菜品种类。”沈合伟介绍。
考虑到一些老人不会用手机扫码支付,通信花园社区和银行合作推出消费卡系统,60岁以上老人刷卡不仅方便,还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附近一些农民工,收工后常来消费,食屋会特意为他们预留20多个包子……“质量和服务永远是根本,有了口碑才能保证客源,形成良性循环。”张美荣说。
2
公益和效益之间的破局之道
居民需求量大,选址紧邻城市主干道、人流量有保证,经营者靠谱——起步较早的长者同乐食屋可谓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红火自在情理之中。相比之下,还有一些社区食堂面临着可达性不够等诸多问题,正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9月12日上午11时30分,在郑州市二七区长江路街道长江路社区江山书香名邸小区,85岁的退休教师杨大爷偕老伴走进书香大食堂就餐,还顺手打包了几样饭菜作为晚餐,“孩子不在身边,我们做饭也不方便,这里的饭菜可口、实惠,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我们食堂单次堂食的客流量一般在30人左右,以老年人为主。”该食堂经理吴军红介绍,长江路社区去年3月与来帮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为合伙人,办起了社区食堂,目前有2名厨师,还有一些志愿者来帮厨或当服务员。
“运营的前几个月,食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今年才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吴军红坦言,一方面,社区食堂的特点就是“低价”,未来还打算针对8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和特殊困难群体等推出特惠价, 利润空间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在政策支持下,房租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政府将来也会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但实际上水、电、气尤其是人工等运营成本却并不算低。
“节流不如开源,依赖‘输血’并非长久之计。”长江路社区党委书记王佩表示,只有主动作为、自主“造血”,拓宽经营思路、盘活社区资源,才可能实现可持续运营。
王佩介绍,目前书香大食堂在提供餐饮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交中心,早上和下午能吸引不少居民前来下棋打牌、唠唠家常,慢慢聚拢起人气;将来,会考虑在食堂增设绿色有机食品等售卖点,并以志愿者队伍为依托拓展更多增值服务,如上门送餐、健康管理、家政、陪伴聊天等,放大品牌效应,形成更加综合的养老支持体系。
“长江路社区有1600多户、4000余人,老年人超过1000人。通过多样化产品、多元化服务,相信书香大食堂会逐渐实现盈利。”王佩说。
3
社区食堂如何“长久飘香”
“我在2020年投资150万元开了两家社区食堂,运营不到3年赔了将近70万元,只能关停。”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从业人员对记者说。
“社区人口基数小,努力经营仍然入不敷出。”“选址太偏僻,很多住户没听说也找不到。”“众口难调,难以满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口味、品类的多元化需求,无法培育核心客户群。”“市区商业餐饮发达,加上外卖平台分流客源,很难在‘福利’和‘盈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走访中,多位经营者向记者反映开办社区食堂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瓶颈。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食堂在发挥公益属性、提供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其功能定位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吃饭的地方’,还可以成为社区服务的枢纽。”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对长者同乐食屋、书香大食堂的实践和探索表示认可,并认为在保障公益性的基础上,社区食堂还应充分重视专业化市场运营,挖掘上班族、双职工家庭等更多潜在消费群体,引入其他业态搭配,实现健康发展。
“政府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和加强监督,也不妨建立绩效导向的分级补贴体系,对考核优秀的机构给予额外奖励,对经营不善的机构降低补贴比例,激发创新升级的动力。”宋向清表示,社区食堂的建设运行不是一时之计,需要久久为功。它也不仅仅是政府和社区的事,而是需要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建立起资源力量充分统筹的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尽管社区食堂自带价格与引流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解决种种现实难题、兼顾公益与效益,仍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探讨的社会课题。”宋向清说。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