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河南中医药大学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育人新生态

光明日报   |   郭 婧 张丹丹 热度:
2025-10-14 11:01:31

河南中医药大学注重深化高校德育改革,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德育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塑造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系统性工程。河南中医药大学注重深化高校德育改革,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德育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理念重构

从“单一维度”到“系统整合”的价值共识

  河南中医药大学确立了“大德育观”的核心理念,将德育视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第一课堂教育,主要解决德育“知”的问题;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重点解决德育“行”的问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努力达到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培养的有机统一,实现德育“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学校提出“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有效衔接”的德育育人改革思路,出台《河南中医药大学五育融合育人工程建设方案》,明确要求围绕学校育人中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元素,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贯通与衔接。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对育人内容、载体、平台、评价机制等进行整体设计,实现教学活动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机制创新

从“各守一方”到“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

  河南中医药大学认识到,第一、第二课堂融合的生命力在于创造“1+1>2”的育人效能;第一、第二课堂融合的深层突破,在于建立“第一课堂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融入第一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机制,让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形成闭环。

  学校对全校德育育人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宣传、教务、学工、团委、马院等部门,建立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书院代表共同组成的德育育人团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同时,完善协同育人制度,涵盖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学分认定、质量评估等关键环节,明确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协作机制。优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将参与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和评优表彰等环节。此外,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设置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定期开展质量监测和效果评估,确保协同育人效果。

师资助力

从“理论浸润”到“实践反哺”的双向赋能

  河南中医药大学积极赋能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第一课堂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为实践注入思想灵魂。学校通过在专业教师中选聘兼职班主任、学业导师等多种形式,引导德育第一课堂教师走进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教师的参与有效提升了德育实践的理论高度和活动精度。德育专业教师对辩论队、明德社等学生社团进行日常辅导,为微党课、微团课等活动提供选题建议并担任指导教师和点评嘉宾,精准把握理论导向,提升活动的思想深度和专业水平,有效改善部分第二课堂活动热闹有余、深度不足的问题。

  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第一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固有模式,引导第二课堂活动融入第一课堂,为理论注入生命活力。例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革命精神专题时,带领学生前往桐柏革命纪念馆,结合当地红色资源现场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种“理论阐释—案例印证—感悟分享”的互动模式,使课本中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将第一课堂的理论深度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温度有机结合,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河南中医药大学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双向奔赴”,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育人新生态,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路径,也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不仅为新时代高校德育育人工作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也有力助推高校育人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郭 婧 张丹丹)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