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区综治中心开展“雪亮工程”日常巡屏工作,全面了解辖区社会治安情况。
从“邻里小院”的温情共治,到“议事会上的民主协商,再到“一站服务”的高效协同,一条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路径清晰可见,一幅和美与共、生机勃发的基层善治画卷正在牧野大地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赵振杰 任娜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如何以高质量党建激发基层治理澎湃活力,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根基?
新乡市以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作出了铿锵回答——从“邻里小院”的温情共治,到“议事会”上的民主协商,再到“一站服务”的高效协同,一条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路径清晰可见,一幅和美与共、生机勃发的基层善治画卷正在牧野大地徐徐展开。
中秋节前夕,获嘉县中和镇西街村“邻里互助小院”内饭香四溢,老人孩子笑语满堂;红旗区综治中心10个窗口同步运转,很快化解了一起拖了半年的投资纠纷;凤泉区“群言堂100”热线一响,社区党员飞奔抢救七旬发病老人……从乡村灶屋到城市大厅,从“3533”板凳议事到“111”一窗通办,从“牛姐工作室”的春风化雨到“红色管家”微信群的秒级响应,新乡市把“小院议事、一站服务、群言响应”串成一条多元共治链,让群众“微心愿”在村口、社区、网格层层消化,把“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更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托举起群众稳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院议事 多元共治
“中秋节快到了,给老人们蒸些豆沙包,再配上清炒时蔬,吃着暖心!”9月30日,获嘉县中和镇西街村“邻里互助小院”里,志愿者们正和几位村民忙着准备餐食。小院里飘着饭菜香,老人们坐在一旁聊天,孩子们在儿童区玩耍,一派温馨景象。
这处依托闲置校舍打造的“邻里互助小院”,是获嘉县便民惠民的缩影。自去年根据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部署建成以来,这处“邻里互助小院”不仅是老年食堂,更是村民说事、娱乐的公共空间——老人不想做饭,随时能来吃口热乎的;邻里有小矛盾,坐下来聊聊就能化解;孩子们放学后,也能在这里写作业、做游戏。“最多时一天有四五十人来,比自家热闹多了!”西街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彦说。
同样热闹的还有徐营镇西街村的“邻里互助小院”。邻居徐喜顺帮92岁的国金荣老人打饭,67岁的徐光平在康检助残室免费使用按摩设施——这里热闹又令人舒心。为支撑运营,村民自发建立3万多元的助餐基金,企业家徐光青还无偿捐出自家的门面房。
今年,获嘉县计划建成43个“邻里互助小院”示范村,逐步实现村村全覆盖。
便民之外,获嘉县更以机制创新破解治理难题。中和镇大官庄村曾因私搭养殖棚脏乱不堪,去年借“五清五拆五整治”,村里召开“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通过建强村党支部、党员、村民代表3支队伍,让大家共同决定拆除违建、改善环境。如今,昔日猪圈变成灯光篮球场,废弃坑塘成了幸福湖。村民郭成旺笑着说:“傍晚来这儿散步,比城里公园还惬意!”
这一“群众事群众议”的模式,已成为获嘉县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该县还通过清理不规范合同、盘活集体土地等壮大集体经济,全县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200余万元。“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制度已在新乡全市推广。
为提升治理效能,获嘉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整合11个专业机构、10个职能部门入驻,实现了“进一扇门、解万家愁”;县乡村组四级全科网格统筹资源下沉,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近年来,该县政法及平安建设工作稳居新乡市第一位,2022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从“邻里互助小院”的温情守护,到“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的群策群力,再到综合服务中心的高效处置,获嘉县以多元共治激活基层活力,让群众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勾勒出乡村和美、民心凝聚的生动图景。
一站服务 合力解忧
“拖了半年的纠纷,不到20天就解决了,在新乡投资更踏实了!”近日,浙江客商李先生拿到厂房纠纷司法确认书时,对红旗区综治中心的服务赞不绝口。今年以来,红旗区综治中心共接待群众3400余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79件,接待法律咨询980余人次,群众上访量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这组数据背后,是该区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走进红旗区综治中心,10个服务窗口一字排开,司法、信访等12家单位常驻,教体、市场监管等12家单位轮驻,“一窗通办”让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事”。依托“一中心集成、一站式办理、一体化联动”的“111”模式,该中心还建立了“两多两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制定接诉即办、跟踪落实等七项制度,将矛盾纠纷纳入全周期管理。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红旗区培育“牛姐工作室”“红昌说事”等32个个人品牌调解室,组建300余人的矛调专家库,通过“阳光调解会”整合法院、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力量,形成多元解纷合力。调解员田文生长期扎根一线,去年化解物业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98%;“牛姐”牛秀丽耐心疏导,帮李女士成功变更孩子抚养权,这样的故事在红旗区时常发生。
治理效能的提升,还离不开科技赋能。该区建成5G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打通110、12345、12315等8个平台,民生诉求自动流转、实时处置。通过无人机巡查、数据大屏预警,不少问题在群众“开口”前就已进入解决流程。2024年6月5G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处理民生诉求5.69万件,办结率99.4%。
与此同时,红旗区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基层。全区611个网格配齐专兼职网格员,179个“有主小区”建立“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商机制,“无主庭院”推行“四有两保”模式,通过“社区居民会客厅”“红旗e岗通议事厅”等平台,让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我们会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在‘最多跑一地’中得到实质性化解。”红旗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更实举措织密基层治理网,让“幸福红旗”的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
“多亏社区‘群言堂’热线响应快,帮我们稳稳接住了这场急难!”凤泉区宝东街道建材社区居民路某的家属说起前不久发生的事,仍难掩激动。一天下午,70多岁的路某在家中突然失去意识,家属在慌乱中一边紧急联系救护车,一边拨通了楼道里张贴的“群言堂”热线求助。社区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仅帮着安抚家属情绪、清理现场障碍,还提前与赶来的医护人员对接情况,默契配合完成初步处置,为后续救治争取了关键时间。
这样的紧急救援高效落地,源于凤泉区宝东街道2023年探索的“群言堂”治理模式,即街道党工委充分依靠群众力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多方力量参与、多种方式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宝中社区神马正华家属院,一棵石楠树下,同样上演着“群言堂”解民忧的温暖故事。
去年年初,居民王静在社区“群言堂”留言板反映,老家属院没有儿童游乐场地,孩子放学后只能窝在家。3天后,社区党支部书记召集居民、企业代表围坐石楠树下议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用门口小树林改”“铺地垫防磕碰”“旧轮胎做秋千”……最终,辖区幼儿园捐设施、企业捐建材、社区工作人员动手改造,一座“零成本”儿童乐园很快建成。如今,王静还主动当起志愿者,义务看护孩子。
“群言堂”的核心,是让群众的事“有人听、有人办、办得好”。
针对老企业家属院多、老年人多、无物业、设施老化的特点,宝东街道搭建起民意“五通道”:每月两次党员入户走访、9块网格留言板、24小时“红色管家”微信群、24小时“100热线”、干部接待岗,确保群众诉求随时能反映。同时,通过“100%诉求收集—72小时响应—全流程公示”闭环管理,联合党员干部、专家能人、辖区企业等力量,让问题高效解决。
正华院5号楼地面塌陷,3天修复;金灯北院公厕水箱损坏,迅速换新;下水道清淤、路灯更换、邻里纠纷调解……两年多来,宝东街道通过“群言堂”治理模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多件,老党员成了“监督员”,年轻人组建“志愿维修队”,商户企业争当“共建合伙人”,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如今在凤泉区,“群言堂”正以民声为哨、以民情为令,把群众“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织密基层治理的“连心网”。
本版图片均为红旗区委政法委供图
多元共治绘就善治新图景
从“邻里小院”的温情共治,到“议事会上的民主协商,再到“一站服务”的高效协同,一条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路径清晰可见,一幅和美与共、生机勃发的基层善治画卷正在牧野大地徐徐展开。
红旗区综治中心开展“雪亮工程”日常巡屏工作,全面了解辖区社会治安情况。
从“邻里小院”的温情共治,到“议事会上的民主协商,再到“一站服务”的高效协同,一条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路径清晰可见,一幅和美与共、生机勃发的基层善治画卷正在牧野大地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赵振杰 任娜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如何以高质量党建激发基层治理澎湃活力,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根基?
新乡市以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作出了铿锵回答——从“邻里小院”的温情共治,到“议事会”上的民主协商,再到“一站服务”的高效协同,一条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路径清晰可见,一幅和美与共、生机勃发的基层善治画卷正在牧野大地徐徐展开。
中秋节前夕,获嘉县中和镇西街村“邻里互助小院”内饭香四溢,老人孩子笑语满堂;红旗区综治中心10个窗口同步运转,很快化解了一起拖了半年的投资纠纷;凤泉区“群言堂100”热线一响,社区党员飞奔抢救七旬发病老人……从乡村灶屋到城市大厅,从“3533”板凳议事到“111”一窗通办,从“牛姐工作室”的春风化雨到“红色管家”微信群的秒级响应,新乡市把“小院议事、一站服务、群言响应”串成一条多元共治链,让群众“微心愿”在村口、社区、网格层层消化,把“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更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托举起群众稳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院议事 多元共治
“中秋节快到了,给老人们蒸些豆沙包,再配上清炒时蔬,吃着暖心!”9月30日,获嘉县中和镇西街村“邻里互助小院”里,志愿者们正和几位村民忙着准备餐食。小院里飘着饭菜香,老人们坐在一旁聊天,孩子们在儿童区玩耍,一派温馨景象。
这处依托闲置校舍打造的“邻里互助小院”,是获嘉县便民惠民的缩影。自去年根据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部署建成以来,这处“邻里互助小院”不仅是老年食堂,更是村民说事、娱乐的公共空间——老人不想做饭,随时能来吃口热乎的;邻里有小矛盾,坐下来聊聊就能化解;孩子们放学后,也能在这里写作业、做游戏。“最多时一天有四五十人来,比自家热闹多了!”西街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彦说。
同样热闹的还有徐营镇西街村的“邻里互助小院”。邻居徐喜顺帮92岁的国金荣老人打饭,67岁的徐光平在康检助残室免费使用按摩设施——这里热闹又令人舒心。为支撑运营,村民自发建立3万多元的助餐基金,企业家徐光青还无偿捐出自家的门面房。
今年,获嘉县计划建成43个“邻里互助小院”示范村,逐步实现村村全覆盖。
便民之外,获嘉县更以机制创新破解治理难题。中和镇大官庄村曾因私搭养殖棚脏乱不堪,去年借“五清五拆五整治”,村里召开“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通过建强村党支部、党员、村民代表3支队伍,让大家共同决定拆除违建、改善环境。如今,昔日猪圈变成灯光篮球场,废弃坑塘成了幸福湖。村民郭成旺笑着说:“傍晚来这儿散步,比城里公园还惬意!”
这一“群众事群众议”的模式,已成为获嘉县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该县还通过清理不规范合同、盘活集体土地等壮大集体经济,全县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200余万元。“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制度已在新乡全市推广。
为提升治理效能,获嘉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整合11个专业机构、10个职能部门入驻,实现了“进一扇门、解万家愁”;县乡村组四级全科网格统筹资源下沉,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近年来,该县政法及平安建设工作稳居新乡市第一位,2022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从“邻里互助小院”的温情守护,到“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的群策群力,再到综合服务中心的高效处置,获嘉县以多元共治激活基层活力,让群众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勾勒出乡村和美、民心凝聚的生动图景。
一站服务 合力解忧
“拖了半年的纠纷,不到20天就解决了,在新乡投资更踏实了!”近日,浙江客商李先生拿到厂房纠纷司法确认书时,对红旗区综治中心的服务赞不绝口。今年以来,红旗区综治中心共接待群众3400余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79件,接待法律咨询980余人次,群众上访量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这组数据背后,是该区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走进红旗区综治中心,10个服务窗口一字排开,司法、信访等12家单位常驻,教体、市场监管等12家单位轮驻,“一窗通办”让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事”。依托“一中心集成、一站式办理、一体化联动”的“111”模式,该中心还建立了“两多两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制定接诉即办、跟踪落实等七项制度,将矛盾纠纷纳入全周期管理。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红旗区培育“牛姐工作室”“红昌说事”等32个个人品牌调解室,组建300余人的矛调专家库,通过“阳光调解会”整合法院、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力量,形成多元解纷合力。调解员田文生长期扎根一线,去年化解物业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98%;“牛姐”牛秀丽耐心疏导,帮李女士成功变更孩子抚养权,这样的故事在红旗区时常发生。
治理效能的提升,还离不开科技赋能。该区建成5G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打通110、12345、12315等8个平台,民生诉求自动流转、实时处置。通过无人机巡查、数据大屏预警,不少问题在群众“开口”前就已进入解决流程。2024年6月5G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处理民生诉求5.69万件,办结率99.4%。
与此同时,红旗区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基层。全区611个网格配齐专兼职网格员,179个“有主小区”建立“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商机制,“无主庭院”推行“四有两保”模式,通过“社区居民会客厅”“红旗e岗通议事厅”等平台,让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我们会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在‘最多跑一地’中得到实质性化解。”红旗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更实举措织密基层治理网,让“幸福红旗”的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
“多亏社区‘群言堂’热线响应快,帮我们稳稳接住了这场急难!”凤泉区宝东街道建材社区居民路某的家属说起前不久发生的事,仍难掩激动。一天下午,70多岁的路某在家中突然失去意识,家属在慌乱中一边紧急联系救护车,一边拨通了楼道里张贴的“群言堂”热线求助。社区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仅帮着安抚家属情绪、清理现场障碍,还提前与赶来的医护人员对接情况,默契配合完成初步处置,为后续救治争取了关键时间。
这样的紧急救援高效落地,源于凤泉区宝东街道2023年探索的“群言堂”治理模式,即街道党工委充分依靠群众力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多方力量参与、多种方式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宝中社区神马正华家属院,一棵石楠树下,同样上演着“群言堂”解民忧的温暖故事。
去年年初,居民王静在社区“群言堂”留言板反映,老家属院没有儿童游乐场地,孩子放学后只能窝在家。3天后,社区党支部书记召集居民、企业代表围坐石楠树下议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用门口小树林改”“铺地垫防磕碰”“旧轮胎做秋千”……最终,辖区幼儿园捐设施、企业捐建材、社区工作人员动手改造,一座“零成本”儿童乐园很快建成。如今,王静还主动当起志愿者,义务看护孩子。
“群言堂”的核心,是让群众的事“有人听、有人办、办得好”。
针对老企业家属院多、老年人多、无物业、设施老化的特点,宝东街道搭建起民意“五通道”:每月两次党员入户走访、9块网格留言板、24小时“红色管家”微信群、24小时“100热线”、干部接待岗,确保群众诉求随时能反映。同时,通过“100%诉求收集—72小时响应—全流程公示”闭环管理,联合党员干部、专家能人、辖区企业等力量,让问题高效解决。
正华院5号楼地面塌陷,3天修复;金灯北院公厕水箱损坏,迅速换新;下水道清淤、路灯更换、邻里纠纷调解……两年多来,宝东街道通过“群言堂”治理模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多件,老党员成了“监督员”,年轻人组建“志愿维修队”,商户企业争当“共建合伙人”,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如今在凤泉区,“群言堂”正以民声为哨、以民情为令,把群众“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织密基层治理的“连心网”。
本版图片均为红旗区委政法委供图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