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信阳师范大学 深挖红色“富矿” 凝心铸魂育人

光明日报   |   丁少锋 何晓坚 热度:
2025-10-15 09:28:39

2025年10月28日,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师范大学将迎来建校50周年。

  2025年10月28日,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师范大学将迎来建校50周年。50年来,学校深挖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富矿”,坚持把红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别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学校以大别山精神领航育人的项目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以红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五个一工程”和“以小故事凝聚大能量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

将红色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

着力打造红色“第一课堂”

  学校大力实施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工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程,依托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大别山红色资源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大别山精神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出版《血染大别山》《吴焕先传》等著作,“大别山革命历史回忆资料丛编”获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重点项目。深入挖掘鄂豫皖苏区的红色资源,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吸引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学校搜集整理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体系,打造红色理论课堂,引导教师当好革命历史、英烈故事、红色精神的主讲人、传颂人、传播人。同时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互联网、新媒体,展示革命精神,增强红色课堂的吸引力。

将红色教育纳入实践教学

着力打造红色“第二课堂”

  学校坚持把红色教育纳入社会实践,形成由“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听”(听报告和革命故事)“唱”(唱革命歌曲)“演”(演红色剧目)“读”(读红色经典)“走”(重走长征路)“研”(研究红色文化)为主要形式的红色实践教育模式。师生自编自演的红色话剧《大别山三部曲》,在全校产生强烈反响。

  学校把红色教育融入教学中,通过开展人人讲红色故事、学校展演红色故事、走出校门宣讲红色故事,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每年学校都将红色教育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头戏,组织上千名师生到新县、红安、金寨等地,开展红色资源调研、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利用大别山红色资源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先后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场所89个,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还通过“研、讲、演、拍、画”等形式,对师生开展全方位廉洁教育。成立大别山廉政文化研究与教育中心,开展红廉文化研究,创作《大别山七朵金花》等50多个故事,把清正廉洁的“大道理”寓于“小故事”中。组织“红廉故事宣讲团”深入社区、中小学、军营等开展宣讲200余场,覆盖受众40000余人。寻访大别山地区红军后代广泛收集素材,创作拍摄“大别山红色家风”系列纪录片50余部,微电影《我的双面爸爸》被评为教育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润心话语”视频征集优秀作品。

推进红色教育进网络

着力打造红色“第三课堂”

  学校创新红色教育传播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传媒平台,寓教于“网”,寓教于“微”,打造红色网络课堂。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开辟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阵地,开设“微理论”“微党课”“微人物”等板块;以发布、传播、转载、评论为手段,以声音、图片、视频、文字为载体,把精彩的红色故事和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红色“微故事”“微视频”“微电影”,通过网络平台向师生推送,让红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微’您而行”“因‘微’有您”和“微阵地”育人项目获批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精品项目,学校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学校。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校坚持擦亮鲜亮底色,通过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红色教育,使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变迁,触摸红色文化脉络,感受红色文化魅力,汲取红色文化精髓,培铸强大育人基因,历经50年坚守,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丁少锋 何晓坚)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